清明节期间,在河北,10万名护林员、4200多支巡逻队全员上岗到位,把路口、站山头,严防火源进山林;在北京,527座检查站、197支巡查队、5万余名生态林管护员全面加强应急值守……用脚底板“磨”,全天候无死角“守”,保障森林草原的平安。 抓长效——扣紧责任链条,夯实防火基础,强化科技支撑,提升防灭能力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事关安全与发展,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完善长效机制。
网格管理,压实责任。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草原防火司司长周鸿升介绍,各地构建“省—市—县—乡(镇)—村—护林(护草)员”六级包干的网格化管理责任机制,以“林长制”为重要载体,确保森林草原防火各级责任全面落实。 最近,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安远镇柳树沟村生态护林员朱生玉,天天背着干粮在管护区内巡护。 “我们护林员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重心前移、抓实抓细。 “确保火种不上山、火源不入林,我们基层是防火一线,不能有丝毫懈怠。
”夜深了,广东省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村委会副主任梁庆强还在森林防火临时检查站蹲点检查。 在阳山,除了“守路口”,全县还通过“包山头”,将防控责任重心前移;通过“盯重点”,对重点区域、时段、重要作业现场等派专人监管,今年以来全县森林火灾发生率同比下降21%。
严格督查,查漏补缺。
“请问这里谁在值班?”3月30日晚上12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森林草原防灭火抓落实督导组到普格县五道箐镇明察暗访,发现护林员吴红琼仍在岗位。 各地通过加强防火督导,发现问题后立行整改,压紧压实防火责任。 长效防火,除了建立完善管理机制、扣紧责任链条,也离不开科技支撑。 “近期有不少村民去收拾自留地,都必须扫防火码进山。 ”河北省平泉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建国介绍,通过在林区建设永久性防火码构筑物,对所有进出人员和车辆进行详细扫码登记管理,做到“一人扫一码,人人有迹寻”。
在全国,防火码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各地还普遍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不仅能够提前预警火险,还能及时锁定存在火险隐患的车辆和人群,做到防患于未然。
“通过加强卫星遥感、智能监控、无人机、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应用,防灭火能力与水平持续提升。 ”国家森防指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抓根本——教育引导,巩固火灾防控人民防线,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减少火险据国家森防指办公室统计,近5年已查明火因的森林草原火灾中,超过97%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各地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学习防火知识,提高防火意识,从源头防范化解火灾风险。
“阿姨!您上山一定要注意防火,不要带火种。 ”消防员陈斌反复叮嘱。
“放心吧,我一定会注意的。 ”村民德吉答道。 近日,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甘孜藏族自治州支队道孚县大队来到甲斯孔乡,上门入户做防火宣传,他们还运用车辆、无人机等进行防火知识广播。
连日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森林消防队深入重点林区、乡镇和村屯进行消防咨询和宣传;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在各村寨张贴朗朗上口的消防标语,帮助群众提高防火意识;不少网络主播推出生动活泼的短视频,提醒注意森林草原防火……多方努力下,火灾防控的人民防线更加牢固。 “全国各地创新形式,丰富手段,不断提高森林防火宣传的有效性、针对性和传播效果,营造全民防火的良好氛围。 ”周鸿升说。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是抓好火灾防控的根本之计。 山东省五莲县松柏镇前长城岭村党支部书记、林长郑鹏介绍,县里推行文明祭扫,引导群众用献鲜花、种树苗等替代传统的烧纸钱、放鞭炮,从2019年开始又全面推行农村公益性公墓安葬,祭扫带来的防火压力大为减轻。 对于防控生产用火,转变生产方式是关键。 武夷山国家公园里茶香阵阵,片片生态茶园随处可见。
“早些年,武夷山老百姓粗放种植甘薯、马铃薯等传统作物,乱点乱烧现象偶有发生。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游玉琼说,随着茶产业成为武夷山的主导产业,生产用火基本不见了,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范围内连续多年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